时间: 2025-05-02 03:0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2:45
“亡国”指的是国家灭亡,政权更迭或国家遭受重大灾难,导致国家无法维持原有状态。“虏”通常指被俘虏的人,尤其指在战争中被敌方俘获的人。因此,“亡国虏”字面意思是指在国家灭亡后被俘虏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亡国虏”常用来描绘悲壮的历史场景,如古代战争诗或历史小说中描述的被俘君王或臣民的悲惨命运。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战争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国际关系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分析国家崩溃和人民命运的学术讨论。
“亡国”和“虏”都是古代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战争和政治动荡的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有所演变,但基本概念保持不变。
在**历史文化中,“亡国虏”常与忠诚、悲壮和牺牲等主题相关联。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在国家危难时刻个人的命运和选择。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悲壮和无奈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个人的不幸。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时遇到,引发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对历史**的思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风雨飘摇的岁月,他成了亡国虏,心中却燃烧着不灭的希望之火。”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衣衫褴褛的俘虏,背景是破败的城墙和战火硝烟。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悲壮的交响乐或古琴曲,传达出深沉的哀愁和历史的沉重。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exile”(流亡者)或“prisoner of war”(战俘),但这些词汇不一定包含“亡国”的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
“亡国虏”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深刻的文学和情感符号。它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多维度,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选择和命运。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我们对复杂历史和文化现象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3.
【虏】
(形声。从力,从毌(guàn),虍(hū)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虏,获也。 、 《礼记·曲礼》。注:“军所获也。”-献民虏者操右袂。 、 《史记·项羽本纪》-且为所虏。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虏楚将屈匄。 、 《战国策·燕策》-虏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