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0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00:16
“公愤”一词的字面意思是公众共同的愤怒或不满。它指的是社会上多数人对某一**、行为或现象所产生的强烈不满和愤慨情绪。
“公愤”一词源于汉语,由“公”和“愤”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公”常指公众或公共的,“愤”指愤怒。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和语境也逐渐扩大。
在**文化中,“公愤”常常与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相关联。它反映了社会对不公正行为的集体抵制和抗议。
“公愤”这个词给我带来强烈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社会正义和集体行动。它激发了我对不公正行为的批判思维。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社区的公共设施被破坏,这件事引起了社区居民的公愤,大家联合起来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最终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公愤”:
当不义横行,公愤如潮涌,
万众一心,誓将正义捍卫。
看到“公愤”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抗议游行的画面,听到人群的呼喊声和口号声。
在英语中,“公愤”可以对应为“public outrage”或“collective ang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代公众的集体愤怒。
“公愤”是一个在描述社会现象时非常有力的词汇,它不仅传达了强烈的情感,还反映了社会的集体意识和行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公愤”这个词对于传达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的观点至关重要。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