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9:37
“公忠体国”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公、忠、体、国。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对国家忠诚,能够体察国家的需要,为国家的利益和福祉尽心尽力。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以及在行动上体现这种忠诚的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公忠体国”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为国家牺牲个人利益的英雄人物或忠诚的官员。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其他表达方式体现,如“为国效力”或“忠于职守”。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政治学或公共管理领域,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官员的职责和行为标准。
同义词:忠心耿耿、忠于职守、为国捐躯 反义词:自私自利、叛国投敌、玩忽职守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忠心耿耿”更强调内心的忠诚,而“为国捐躯”则强调牺牲的行为。反义词则完全相反,强调的是对国家的不忠诚或自私的行为。
“公忠体国”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每个字都有其传统的意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强调国家忠诚的成语。在历史演变中,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一直受到重视。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公忠体国”这个成语在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期望,也是对官员和领导者的基本要求。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面的,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在个人思维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可以激发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公共服务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直接使用这个成语,但它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体现,比如在讨论国家大事时表达对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的敬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公忠体国心,夜以继日勤。江山如画美,英雄血染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身着军装的士兵,目光坚定,面向国旗敬礼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庄严的国歌,让人感受到对国家的忠诚和敬意。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概念可以通过其他表达方式体现,如英语中的“patriotism”(爱国主义)或“devotion to one's country”(对国家的奉献)。
“公忠体国”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期望,也是对官员和领导者的基本要求。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文化的精髓,并在适当的场合传达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办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体国的有才能的人,来办这项国事。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忠】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不可谓忠。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诸葛亮《出师表》-为忠善者。
3. 【体】 亲近的,贴心的。 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指财物)。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