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3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34:06
外戚:指与皇室或贵族有亲属关系但非直系血亲的人,通常是指或贵族的妻子(皇后或妃子)的家族成员。在古代,外戚往往因与皇室的联姻而获得政治权力,有时甚至能够左右朝政。
文学:在历史小说或宫廷剧中,外戚常被描绘为权谋深重、影响朝政的角色。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外戚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能会用“亲戚”或“姻亲”等词来泛指。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政治学等领域,外戚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以分析古代政治结构和权力斗争。
同义词:姻亲、亲戚、外族 反义词:内戚(直系血亲)
词源:外戚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外”指非直系,“戚”指亲属。 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外戚的含义逐渐固定,特指与皇室或贵族有婚姻关系的非直系亲属。
在**古代社会,外戚因与皇室的联姻而获得权力,这种现象在多个朝代都有出现。外戚干政往往被视为政治不稳定的一个因素,有时甚至导致王朝的更迭。
外戚一词往往带有负面情感,联想到权力斗争、政治腐败和家族利益。在文学作品中,外戚常被描绘为阴险狡诈的角色。
在现实生活中,外戚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观看历史剧时,可能会提及外戚的角色和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外戚比喻为“宫墙外的藤蔓,虽非主干,却能攀附而上,遮天蔽日”。
视觉: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华丽服饰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图。 听觉:联想到古代宫廷中的低语和阴谋。
在其他文化中,如欧洲的贵族社会,也有类似的概念,如“姻亲”(in-laws)在某些情况下也能获得政治影响力。
外戚作为一个历史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权力关系。在现代语言中,虽然直接使用较少,但在讨论历史或文化时,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了解外戚的含义和历史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政治和社会。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戚】
(形声。从戉,尗声。戉:(yuè),斧子。本义:古兵器名,斧的一种)。
同本义。亦用为舞具。
【引证】
《说文》-戚,戉也。 、 《诗·大雅·公刘》-干戈戚扬。 、 《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 、 《韩非子·五蠹》-执干戚舞。
【组词】
戚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