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4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43:10
公意(General Will)是一个源自政治哲学的概念,主要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被详细阐述。字面意思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成员共同且无私的意愿,即集体意志。它代表了社会成员在追求共同福祉时的最高意志,超越了个体私利。
公意的概念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在卢梭的著作中得到了详细阐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理论中被重新解读和应用。
在西方民主社会中,公意被视为民主决策的核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公意的理解和应用可能有所不同。
公意常常与正义、公平和集体行动联系在一起,给人以积极、团结的情感反应。它鼓励人们超越个人利益,追求更广泛的公共福祉。
在参与社区决策时,我经常听到“我们应该遵循公意”的说法,这强调了集体讨论和共识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公意可以被描绘为“无声的旋律,汇聚万众心声”,象征着社会和谐与共同目标。
公意可以联想到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讨论的画面,或者是集体合唱的和谐声音,象征着团结和共同目标。
在不同文化中,公意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东方文化中,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可能与西方有所不同。
公意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哲学概念,对于理解民主社会和集体行动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公共福祉和社会正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公意的概念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