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5: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5:59
“外典”一词源自汉语,字面意思是指“外来的经典”或“非正统的经典”。在语境中,特别是和教中,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不被视为正统教义的文献或著作。
在文学中,“外典”可能指那些非主流的文学作品或未被广泛认可的文学经典。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指代那些非官方的、边缘的观点或信息。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学,它可能特指那些非正统的历史记录或文献。
“外典”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最初用于区分正统与非正统的**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包括任何非主流的观点或作品。
在某些文化中,“外典”可能带有贬义,因为它暗示了与主流观点或权威的偏离。然而,在其他文化或学术环境中,它可能被视为创新和多样性的象征。
对于一些人来说,“外典”可能引发好奇和探索的情感,因为它代表了未知和非传统的领域。对于另一些人,它可能引发不安或排斥,因为它挑战了既定的权威和传统。
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被视为外典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提供了与主流历史叙述不同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研究内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外典”:
在月光下,我翻阅着外典,
每一页都是未知的旅程,
挑战着传统的边界,
揭示着隐藏的真理。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学者在昏暗的图书馆中,手中拿着一本古老的、被标记为“外典”的书,周围是高耸的书架和微弱的灯光。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神秘或探索的音乐。
在不同文化中,“外典”可能有不同的对应词汇。例如,在英语中,可能对应“apocrypha”或“heretical texts”,在阿拉伯语中可能对应“الكتب الضالة”(迷失的书籍)。
“外典”是一个富有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涉及*和文学的边缘领域,还触及了创新和传统的冲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外典”这个词帮助我更好地探索和表达非主流的观点和信息。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典】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谓从册,从大,古文从古文册。-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 、 《尔雅·释言》-典,经也。 、 《易·系辞》-不可为典要。 、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 《左传·昭公十五年》-司晋之典籍。 、 丘迟《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重贵)。 、 《后汉书·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组词】
药典;字典;释典、 法典;佛典;引经据典;典志、 典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