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5: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5:32
词汇“束带蹑履”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表达。
“束带蹑履”字面意思是指整理衣带,轻轻地穿鞋。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举止文雅、谨慎小心,尤其是在正式或庄重的场合。
“束带蹑履”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礼仪文化,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仪态和举止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有所缩小,但在某些文化和教育领域仍然被重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仪态和举止被视为个人修养的重要部分。这个成语体现了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和传承。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文雅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范和礼仪之邦的传统。
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某些正式场合,如学术会议、文化交流活动等,仍然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举止得体、注重礼仪的人。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利用“束带蹑履”这个成语来描绘一个角色的形象,如:
他束带蹑履,步入书香门第,每一动作都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想象一个古代文人束带蹑履地走在青石板路上,周围是古色古香的建筑,这种场景可以激发人们对古代文化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举止得体”或“行为文雅”在多种语言和文化中都有体现。
“束带蹑履”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并在适当的场合运用,以展现个人的文化素养。
初,庾亮临江州,闻翟汤之风,束带蹑履而诣焉。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带】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 、 《仪礼·士虞礼记》-不说带。 、 《诗·卫风·有狐》-之子无带。 、 《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 、 《世说新语·文学》-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 《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围城。
【组词】
带冕、 带围、 带钩、 带头
3.
【蹑】
(形声。从足,聂声。本义:踩踏,有意识地踩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蹑,蹈也。 、 《战国策·秦策》-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 、 《史记·淮阴侯列传》-张良、陈平蹑汉王足。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蹑屐登崖。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农夫蹑丝履。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足下蹑丝履。
4.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