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4:14
词汇“发凡言例”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一些分析:
综合来看,“发凡言例”可能指的是提出或阐述一般性的言论或例子。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学术或专业领域,它可能被用来指代提出普遍适用的观点或例证。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以下例句是基于字面意思的创造性使用: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其词源和历史演变难以考证。
在特定的学术或专业文化中,该词汇可能被用来强调普遍性和概括性。
该词汇可能给人一种正式和学术的感觉,联想到严谨的论述和普遍适用的原则。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应用可能较少。在学术写作或专业讨论中,可能会用到类似的表达。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发凡言例”用于强调普遍真理或智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智者在演讲,强调普遍的真理。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庄重或学术风格的音乐,以增强正式和学术的氛围。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其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难以找到。
“发凡言例”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使用可能局限于特定的学术或专业语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扩展词汇量和理解特定领域的术语。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1.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2.
【凡】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凡是,一切。
【引证】
《广雅》-凡,皆也。 、 《三苍》-凡,数之总名也。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 、 《书·微子》。郑注:“犹皆也。”-凡有辜罪。 、 《周礼·春官序》-凡内女之有爵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凡所应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宋·沈括《梦溪笔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组词】
凡有、 凡此
3.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4.
【例】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例,比也。 、 元·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举此以例其余。
【组词】
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类;列。
【引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组词】
不在此例;例及、 例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