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4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46:23
武童生: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它指的是参加武举考试的年轻学子,即准备成为武官的年轻人。武举是古代选拔武官的考试制度,与文举(选拔文官的考试制度)相对应。
在文学作品中,武童生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科举制度或武官选拔的场景中。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化讲座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武童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以探讨古代**的教育和选拔制度。
武童生一词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特别是武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在20世纪初被废除,武童生**这个词也逐渐淡出日常语言使用,但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仍被提及。
在古代社会,武童生是社会地位上升的一种途径,通过武举考试成为武官,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这种制度反映了古代对文武并重的理念,以及对武官选拔的重视。
武童生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武士的形象,以及他们对武艺的执着追求和对荣誉的渴望。这种联想可能带有一种对传统英雄主义的敬仰和对古代文化的怀旧情感。
在现代生活中,武童生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历史或文化时,了解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教育和选拔制度。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将武童生作为一个角色,描绘他在古代社会中的奋斗和成长,以及他对武艺和荣誉的追求。
结合古代武士的画像或武术表演的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武童生的形象和背景。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营造出古代武士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武童生的概念,但类似的选拔制度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如日本的武士选拔制度。
武童生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于现代语言,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教育和选拔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文化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
1.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2.
【童】
(形声。重省声。(qiān),罪。本义:男奴仆)。
同本义。
【引证】
《易·旅》-得童仆贞。 、 《仪礼·既夕礼记》-童子执帚。 、 宋·苏轼《石钟山记》-小童持斧。
【组词】
童奴、 童隶、 童仆、 童妾
3.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