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1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11:18
“五兵尚书”是**古代官职名称,源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字面意思是指掌管五种兵器的官员。在古代,五兵通常指的是矛、戟、弓、剑、盾五种兵器,因此“五兵尚书”是指负责军事装备和兵器管理的官员。
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文献中,“五兵尚书”常被提及,用以描述当时的官制和军事组织。在口语和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一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历史研究和古代文献解读中。
同义词:兵部尚书(在后来的朝代中,兵部尚书成为负责军事的最高官员) 反义词:文官(与军事官员相对,负责行政和文化事务的官员)
“五兵尚书”一词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其职能逐渐被“兵部尚书”等官职所取代。在隋唐以后,兵部成为中央政府的六部之一,兵部尚书成为负责军事的最高官员。
在古代,军事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五兵尚书”这样的官职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军事的重视。这一官职的存在也反映了古代的官僚体系和军事组织结构。
提及“五兵尚书”,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争的场景,以及古代官员的严谨和责任感。这一词汇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军事的严肃性。
在历史学*中,我曾研究过“五兵尚书”的职责和其在古代军事体系中的作用,这让我对古代**的官制和军事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我可以写道:“五兵尚书指挥若定,铁甲银枪映日光。”
想象一幅古代战场的画面,可以看到“五兵尚书”在指挥士兵排列阵型,兵器闪耀着寒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和号角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职可能包括罗马的军事保民官(Tribune)或中世纪欧洲的军事指挥官。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军事组织和官职体系。
“五兵尚书”这一词汇虽然不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类词汇能够增加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3.
【尚】
(会意。从八,向声。本义:尚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尚,曾也。 、 《诗·王风·免爰》-尚无为。
4.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