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2:05
民族共同语:指的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统一,由政府或社会公认并推广使用的标准语言。这种语言通常是基于某个主要民族的语言,但经过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以便所有民族都能学习和使用。
民族共同语的概念起源于多民族国家的语言统一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接受并用于描述这种语言现象。在历史演变中,民族共同语可能经历了从地方语言到全国性语言的转变,以及从口头语到书面语的规范化过程。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共同语的推广有助于减少语言障碍,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它也是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对于一些人来说,民族共同语可能代表着归属感和国家认同;而对于另一些人,它可能象征着文化同化和失去母语的担忧。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多民族社区,我们从小就被鼓励学习民族共同语,这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也加深了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民族共同语的桥梁上,我们跨越了山川和河流,心灵相拥,共谱和谐之歌。”
想象一幅画面:不同民族的人们围坐在一起,用民族共同语交流,背景音乐是融合了各民族音乐元素的旋律,这样的场景传达了团结与和谐的信息。
在印度, Hindi 是官方的民族共同语,但英语也被广泛使用。在瑞士,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都是官方语言,但没有一个被定义为民族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关乎语言本身,还涉及到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多个层面。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使用民族共同语是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关键。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族】
(会意。本义:箭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
3.
【共】
(会意。从廿。本义:同)。
共享,共用或共有。
【引证】
《说文》-共,同也。 、 《书·盘庚》-惟喜康共。 、 《礼记·内则》。注:“犹皆也。”-共帅时。 、 《庄子·庚桑楚》。崔注:“壹也。”-共其德也。 、 《列子·说符》。注:“同也。”-臣有所与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 、 《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组词】
共名、 共少、 共主、 共害
4. 【同】 ——见“胡同”hútòng。
5.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