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5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57:10
词汇“不共”在中文里通常不是一个单独使用的词汇,而是与其他词汇组合使用,形成特定的表达。例如,“不共戴天”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形容仇恨极深,不能共存于同一个天底下。
“不共”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和含义在历史长河中有所演变。最初可能只是简单的否定词“不”与动词“共”的组合,后来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成语“不共戴天”。
在**传统文化中,“不共戴天”强调的是极端的敌对状态,这种表达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于仇恨和冲突的深刻理解。
“不共”这个词给人一种强烈的对立感和不可调和的冲突感,它让人联想到激烈的斗争和无法化解的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直接使用“不共”这个词,但在讨论一些不可调和的分歧时,可能会用它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两颗心,不共天地,爱恨交织,如夜与昼。”
视觉上,“不共”可能让人联想到两个对立的阵营,剑拔弩张的场景。听觉上,可能是战场上的厮杀声或是激烈的辩论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或“mortal enemies”,它们传达了不可调和的差异或致命的敌人。
“不共”这个词在中文中虽然不常单独使用,但通过与“戴天”等词组合,形成了强烈的表达效果。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也反映了文化中对于极端对立状态的深刻认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对于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和丰富内涵至关重要。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共】
(会意。从廿。本义:同)。
共享,共用或共有。
【引证】
《说文》-共,同也。 、 《书·盘庚》-惟喜康共。 、 《礼记·内则》。注:“犹皆也。”-共帅时。 、 《庄子·庚桑楚》。崔注:“壹也。”-共其德也。 、 《列子·说符》。注:“同也。”-臣有所与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 、 《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组词】
共名、 共少、 共主、 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