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4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47:57
词汇“放让”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放”和“让”。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放让”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放让”字面意思是指放弃或让出某物,通常指在争执或竞争中主动退让,给予对方某种利益或权利。
“放让”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更多是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强调和谐与合作的语境中。
在**文化中,“放让”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礼让”相联系,强调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谦让和宽容。
“放让”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因为它体现了宽容和理解。在联想上,它可能与和谐、和平的场景相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团队项目中遇到过需要“放让”的情况,通过适当的让步,我们最终达成了共识,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在诗歌中,“放让”可以这样使用:
在爱的河流中,我放让了我的固执,
让温柔的波涛,轻轻拥抱你的心。
“放让”可能让人联想到平静的湖面,或者是轻柔的音乐,传达出一种平和与宁静的感觉。
在英语中,“放让”可以对应到“yield”或“give in”,虽然在不同文化中的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退让。
通过对“放让”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在表达谦让和合作精神方面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放让”可以增强沟通的效果,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让】
(形声。从言,襄(xiāng)声。本义:责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让,相责让也。 、 《小尔雅》-诘责以辞谓之让。 、 《广雅》-让,责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且让之。 、 《国语·周语》-让不贡。 、 《史记·齐世家》-鲁人以为让。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众知有为,因让之曰:…
【组词】
让书、 让勖、 让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