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1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16:10
“放良”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释放奴隶或仆人,使其获得自由,成为一个自由人。在古代**,奴隶或仆人通常是家庭或主人的财产,没有自由。通过“放良”这一行为,他们可以获得自由身份,成为社会的一员。
在文学作品中,“放良”常常用来描述主人公的仁慈或高尚品德,通过释放奴隶或仆人来展现其道德情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文献或法律文献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法律学,“放良”是一个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法律制度的关键词汇。
同义词:释放、解放、释奴 反义词:奴役、束缚、拘禁
“放良”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放”意味着释放或放开,“良”则指良好或善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已经大大降低。
在**古代社会,奴隶制度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放良”这一行为不仅是一种法律行为,也是一种道德行为,体现了主人的仁慈和对奴隶的关怀。在儒家文化中,仁爱和宽恕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放良”也体现了这些价值观。
“放良”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它象征着从束缚中解脱,获得自由和尊严。这种情感反应让我联想到勇气、仁慈和正义。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遇到“放良”这一行为,但我曾在历史书籍中读到过相关的案例,这让我对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放良”:
在古老的庭院里,
仁慈的主人轻声说:
“放良吧,我的仆人,
去追寻你的自由和梦。”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贵族在庭院中,面对着一群奴隶,宣布他们的自由。背景音乐可以是柔和的古典音乐,象征着和平与解放。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mancipation”或“liberation”,它们也指释放奴隶或获得自由的行为。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相似的含义,但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放良”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也是一个道德和文化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良】
(形声。本义:善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良,善也。 、 《诗·邶风·日月》-德音无良。 、 《诗·鄘风·鹑之奔奔》-人之无良。 、 诸葛亮《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
【组词】
天良、 驯良、 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