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5:54
溺死:指人或动物因吸入过多水而导致的窒息死亡。通常发生在水中,如河流、湖泊、海洋或游泳池等。
“溺死”一词源于古汉语,字面意思为“被水淹没而死”。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提到“溺死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许多文化中,溺死被视为不祥或悲剧的象征。在一些**或民间传说中,溺死者可能会变成水鬼或幽灵。
“溺死”一词通常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无助、恐惧和死亡。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关于溺水的安全教育或亲历的溺水**,这些都加深了对“溺死”一词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将“溺死”比喻为情感的深渊:
爱如深渊,我溺死其中, 无法呼吸,无法自拔。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drown”,法语的“noyer”,德语的“ertrinken”,都表达了类似的含义,但在具体用法和文化联想上可能有所不同。
“溺死”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象征意义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了解其词源、用法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多样性。
1.
【溺】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
【引证】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更:轮番。睢:范睢。)
【组词】
溺尿、 溺溲
人或动物排泄的小便。
【引证】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故溺赤也。 、 清·方苞《狱中杂记》-矢溺皆闭其中。
【组词】
溺盆子、 溺壶、 溺窝子、 溺器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