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4:32
词汇“溺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溺心”字面意思是指心思沉溺于某事,无法自拔。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情过于专注或沉迷,以至于忽视了其他重要的事情或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
由于“溺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作品中可能出现,用以形容人物的心理状态。在口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沉迷”、“着迷”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在专业领域,这个词可能出现在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文献中,描述一种病态的专注状态。
“溺心”由“溺”和“心”两个字组成。“溺”原指淹没、沉没,引申为过度、无节制;“心”指心思、心理。这个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可能是因为其表达的含义可以通过其他更常用的词汇来传达。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更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溺心,如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人生活失衡,影响身心健康。
提到“溺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种负面的情感,如焦虑、失落或自我迷失。它可能让人想到那些因为过度沉迷某事而失去平衡的人。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自己经历对某事的溺心,比如对工作的过度投入,导致忽视了家庭和朋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溺心”来形容一个人对爱情的执着,如:“她的心,如海深,溺心于爱的波涛,无法自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沉浸在书本或电子屏幕中,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呼吸声或心跳声,象征着内心的挣扎。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溺心”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词汇来实现,如英语中的“obsession”或“infatuation”。
“溺心”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兴趣和目标时要注意平衡,避免过度沉迷。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复杂的心理状态。
1.
【溺】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
【引证】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更:轮番。睢:范睢。)
【组词】
溺尿、 溺溲
人或动物排泄的小便。
【引证】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故溺赤也。 、 清·方苞《狱中杂记》-矢溺皆闭其中。
【组词】
溺盆子、 溺壶、 溺窝子、 溺器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