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4: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4:05
“不伏烧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屈服于烧埋的刑罚。在古代,烧埋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即将人活埋或烧死。因此,“不伏烧埋”比喻意志坚强,不屈不挠,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或压力下也不屈服。
在文学作品中,“不伏烧埋”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如《水浒传》中的一些英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如“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等更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中,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个体或组织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
“不伏烧埋”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刑罚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从字面上的不屈服于刑罚,演变为比喻意义上的坚强和不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强和不屈是一种受到推崇的品质。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即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尊严和原则。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正面情感,联想到英雄人物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气,激发人们的敬佩和自我激励。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用这个成语来激励自己或他人,保持坚强和勇敢的态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风雨如晦,不伏烧埋,心灯长明,照破黑暗。”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英雄在刑场上的坚毅表情;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激昂的音乐,如交响乐中的战斗号角。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nd firm”或“never give up”,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是相似的。
“不伏烧埋”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古代刑罚的描述,更是一种对坚强和不屈精神的赞美。在现代社会,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和勇气。
休道你兄弟不伏烧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来。
我又不敢当厅抵赖,恰待分说,又道咱家~。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3.
【烧】
(形声。从火,尧声。本义:使物着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烧,爇也。 、 《礼记·内则》。注:“烧烟,于火中也。”-雏烧。 、 《管子·轻重甲》。注:“猎而行火曰烧。”-齐之北泽烧火。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组词】
干柴好烧;他把衣服烧了一个洞;烧葬、 烧丹炼汞、 烧糊了卷子、 烧埋钱、 烧冷灶、 烧利市、 烧琴煮鹤
4. 【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