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0: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0:33
打茶围: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的一种社交活动。字面意思是在茶馆或家中围坐一起喝茶聊天。在古代,这种活动通常是文人雅士之间的一种社交方式,他们会在茶馆中聚集,品茶论道,交流文学艺术和政治观点。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词、小说中,打茶围常被用来描绘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氛围。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可能在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或电影中偶尔听到。 专业领域:在文化研究或历史学领域,可能会提及这个词汇来讨论古代文人的社交活动。
同义词:品茶会、茶话会、茶叙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如果要表达相反的社交活动,可以用“酒宴”、“狂欢”等词汇。
词源:源自古代的社交文化,特别是文人雅士的社交活动。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词汇的使用频率也大幅下降。
文化背景:打茶围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文化追求和生活态度,强调的是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交流的生活方式。 社会背景**:在封建社会中,文人的这种社交方式也是一种政治和社会观点的交流平台。
情感反应: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古雅、宁静的感觉,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雅生活。 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茶馆、文人墨客、诗词歌赋等。
经历或故事: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经常遇到这个词汇,它让我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诗歌:
古巷深处茶香飘,
文人雅士打茶围。
诗酒趁年华,
墨香伴茶香。
视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茶馆的画面,文人围坐,品茶论道。 听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筝或古琴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比较: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社交活动可能是咖啡馆中的文学沙龙或哲学讨论会。
总结:打茶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对精神交流的重视。虽然现代社会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理解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反思*:在学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词汇背后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1.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2.
【茶】
茶叶。由茶树的嫩叶加工制成,供泡取饮料用。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前月浮梁买茶去。
【组词】
茶市
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而成的饮料。
【引证】
苏轼《东坡志林》-唐人煎茶,用姜用盐。 、 宋·苏轼《浣溪沙》-日高人渴漫思茶。
【组词】
茶座、 茶坊
3.
【围】
(形声。从囗,韦声。“囗”是“围”的古字。本义:环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按,围绕, 周围字当用此。”-囗,回也,象回币之形。 、 《广雅·释诂四》-围,裹也。 、 《易·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 、 《周礼·考工记·庐人》-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
【组词】
围堑、 围圆、 围地、 围屏、 围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