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9:20
打草惊蛇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打击草丛,却惊动了草丛中的蛇。基本含义是指在处理问题时,由于行动不慎或过于急躁,反而惊动了原本想要捕捉或处理的对象,导致其逃脱或隐藏更深,从而使得原本的目标难以达成。
在文学作品中,打草惊蛇 常用来形容策略上的失误,特别是在侦探小说或战争策略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告某人不要轻举妄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情报或商业策略中,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在采取行动前要深思熟虑,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同义词:打草惊蛇的同义词包括“惊弓之鸟”、“惊蛇入草”等,都指因轻举妄动而惊动对方。 反义词:与打草惊蛇相对的成语有“暗度陈仓”、“出其不意”等,指的是在对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打草惊蛇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策略和狩猎技巧。在古代战争中,士兵在行军或埋伏时需要非常小心,以免惊动敌人。在狩猎中,猎人也需要避免惊动猎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谨慎行事的场合。
在文化中,打草惊蛇** 强调了策略和智慧的重要性。在社会交往和商业活动中,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因小失大。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提醒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需要谨慎和深思熟虑的场景。它提醒我们在行动前要考虑周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商业谈判中遇到过类似情况。当时我方过早透露了关键信息,结果对方采取了应对措施,最终影响了谈判结果。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打草惊蛇 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将打草惊蛇 融入到描述策略和智慧的诗句中:
智者行事慎为先,
打草惊蛇非上策。
深思熟虑方为道,
出其不意胜千军。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猎人在草丛中悄悄行进,小心翼翼地避免惊动隐藏的蛇。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草丛中细微的沙沙声,以及蛇在受到惊扰时的嘶嘶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pook the target”或“tip off the enemy”,都指因不慎而惊动对方。这些表达虽然在字面上与打草惊蛇 不同,但在含义上相似,都强调了行动不慎带来的负面后果。
打草惊蛇 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醒我在处理问题时要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还让我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类似的表达。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明白了策略和智慧在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中的重要性。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空自去“~”,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爱财如命,贪赃枉法,手下纷纷效仿他敲诈民脂民膏。一天,百姓联名写一份状子控告县衙主簿营私舞弊,贪赃受贿,王鲁担心事情闹大,就压下案子,在状子上写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1.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2.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
3.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4. 【蛇】 ——见“委蛇”(wēiy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