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8:04
词汇“撝退”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撝退”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撝退”的字面意思是谦让、退让。其中,“撝”字在古代汉语中有谦让、谦逊的含义,“退”则表示退后、让步。因此,“撝退”整体上表达了一种谦逊退让的态度。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撝退”常用来形容人的谦逊态度,特别是在面对荣誉或地位时主动退让的行为。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仍可见到。
“撝”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包括谦让、分散等。随着语言的发展,“撝”字的这些含义逐渐淡出日常使用,而“撝退”这一组合词也变得较为罕见。
在**传统文化中,谦逊是一种被高度推崇的美德。因此,“撝退”这一词汇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谦逊退让行为的赞赏和鼓励。
“撝退”一词给人以温和、谦和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在荣誉面前不争不抢,愿意为他人让步的高尚人格。
在现代社会,虽然“撝退”这一词汇不常使用,但其所表达的谦逊退让的精神仍然值得提倡。在处理人际关系或职场竞争时,适时的谦让可以展现出个人的成熟和智慧。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巧妙地运用“撝退”这一词汇,来描绘那些在名利面前保持谦逊态度的人物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文学性和深度。
想象一幅画面:在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上,一位获奖者微笑着撝退,将奖杯递给站在一旁的更需要认可的人。这样的场景不仅视觉上温馨,也给人以深刻的听觉联想,如掌声中的谦逊之声。
在不同文化中,谦逊退让的行为普遍受到尊重。例如,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谦逊和礼让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通过对“撝退”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谦逊退让这一美德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尽管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其所蕴含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撝】
裂开。
【引证】
《说文》-撝, 裂也。 、 《易·谦》。马注:“犹离也。”-撝谦。 、 《礼记·曲礼》。注:“中裂之也。”-撝国君者华之。 、 《后汉书·马融传》-撝完羝,伪介鲜。
指挥 同: 挥
【引证】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庄王亲自手旌,左右撝军,退舍七里。 、 《淮南子·兵略》-拱揖指撝,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
【组词】
挥军
2.
【退】
(会意。小篆字形。从彳,从日,从攵。彳(chì),小步。攵(suī),足的反写。本义:向后走,后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退,卻也。 、 《仪礼·聘礼》-宾三退负序。 、 《仪礼·乡射礼》-主人少退。 、 《礼记·玉藻》-待坐则必先退席。 、 《孙子·谋政》-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暑为之退。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攻一时敌退。 、
【组词】
退到院子里;他往后退了几步;退缩、 退生、 退厅、 退藏于密、 退殿、 退出战斗;退罢、 退散、 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