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16:0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16:01:48
词汇“撝损”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可能在古代文献中出现。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撝损”进行分析:
“撝损”的字面意思是指因摩擦或使用而导致的损耗或磨损。其中,“撝”字在古代汉语中有摩擦、磨擦的意思,“损”则指损失、损坏。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撝损”可能用来形容器物因长期使用而磨损,或者比喻人的精神、体力因长期劳累而受损。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可能出现在某些古文研究或历史文献中。
“撝”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包括摩擦、磨擦,也有挥动、摆动的意思。随着语言的发展,“撝”字的这些含义逐渐不再常用,导致“撝损”这一词汇也逐渐淡出日常语言使用。
在古代社会,器物的耐用性和保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撝损”这样的词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物品损耗的关注。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物品的损耗关注减少,这也是“撝损”这一词汇不再常用的原因之一。
对于我个人而言,“撝损”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朴和沧桑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古代工匠精心制作的器物,以及那些器物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磨损的情景。
在我的生活中,我很少有机会使用“撝损”这个词汇,因为它过于古雅,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创作中,我可以将“撝损”用于描述一个古老的物品,如:“那张古老的木桌,桌面上的纹理因岁月的撝损而显得更加深邃。”
视觉上,“撝损”可能让人联想到磨损的表面、旧书页的边缘;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摩擦声、老旧木头的吱嘎声。
由于“撝损”是一个非常特定的古汉语词汇,它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在英语中,可能会用“wear and tear”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撝损”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汉语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演变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虽然我们不需要频繁使用这样的古雅词汇,但了解它们可以增加我们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
1.
【撝】
裂开。
【引证】
《说文》-撝, 裂也。 、 《易·谦》。马注:“犹离也。”-撝谦。 、 《礼记·曲礼》。注:“中裂之也。”-撝国君者华之。 、 《后汉书·马融传》-撝完羝,伪介鲜。
指挥 同: 挥
【引证】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庄王亲自手旌,左右撝军,退舍七里。 、 《淮南子·兵略》-拱揖指撝,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
【组词】
挥军
2.
【损】
(形声。从手,员声。本义:减少)。
同本义,与“益”相对。
【引证】
《说文》-损,减也。 、 《墨子经》-损偏去也。 、 《易·系辞》-损德之脩也。 、 《易·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 、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吕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 《孟子·滕文公下》-请损之,月攘一鸡。
【组词】
损年、 损膳、 损薄、 损夺、 损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