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4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40:03
词汇“撝避”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撝避”进行深入分析:
“撝避”的字面意思是回避、躲避。其中,“撝”字在古代汉语中有避开、躲避的含义,“避”字则直接表示回避、躲避。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撝避”可能会出现在描述人物行为或态度的语境中,用以表达某人为了避免某种情况或冲突而采取的回避行为。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常见的词汇如“回避”、“躲避”等。
“撝”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包括分开、避开等。随着语言的发展,“撝”字的这些含义逐渐被其他更为常用的词汇所替代,因此在现代汉语中“撝避”这个词汇已经很少使用。
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君子应当避免与小人争执,因此“撝避”可能被用来描述君子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反映了语言的变迁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对于现代人来说,“撝避”可能会带来一种古雅、文雅的感觉,因为它是一个较为古旧的词汇。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行为和态度。
由于“撝避”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这个词汇。它更多地出现在学术研究或古典文学的解读中。
在创作中,可以将“撝避”用于描述古代人物的行为,或者在现代语境中赋予它新的含义,以展现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由于“撝避”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可能不会直接引发强烈的视觉或听觉联想,但可以通过想象古代文人的形象来构建相关的视觉形象。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撝避”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回避、躲避的词汇是普遍存在的。
“撝避”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汉语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演变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虽然不必频繁使用这样的古词汇,但了解它们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撝】
裂开。
【引证】
《说文》-撝, 裂也。 、 《易·谦》。马注:“犹离也。”-撝谦。 、 《礼记·曲礼》。注:“中裂之也。”-撝国君者华之。 、 《后汉书·马融传》-撝完羝,伪介鲜。
指挥 同: 挥
【引证】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庄王亲自手旌,左右撝军,退舍七里。 、 《淮南子·兵略》-拱揖指撝,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
【组词】
挥军
2.
【避】
(形声。从辵(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避,回也。 、 《苍颉篇》-避,去也。 、 《国语·周语》-无乃实有所避。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清·周容《芋老人传》-有书生避雨檐下。
【组词】
避风雨;避秦、 避言、 避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