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1: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1:35
“不知进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知道前进和后退的时机和分寸。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行为举止上缺乏分寸,不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行动,常常表现为过于冒进或过于退缩,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自制力。
“不知进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细微的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即在行为上要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因此,“不知进退”常常被视为一种负面的品质,与这种文化价值观相悖。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批评和否定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那些行为不当、缺乏自制力的人。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能会让人感到一种警示或提醒的意味。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同事在工作中表现得“不知进退”,例如在团队会议上过于直接地批评他人,或者在需要采取行动时过于犹豫不决。
在诗歌中,可以将“不知进退”融入描述人物性格的诗句中,如:
他行于世间不知进退,
如同风中落叶,随波逐流。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在十字路口犹豫不决的人,不知道该前进还是后退。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在重要决策时刻的沉默或混乱的讨论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decisive”或“lacking in judgment”,但这些表达没有“不知进退”这个成语所包含的文化和历史深度。
“不知进退”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行为特征,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观点和情感。
慕容绍宗挫败侯景,一时将帅皆莫及,而围攻颖川,不知进退,赴水而死。
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如今我还~,何苦叫他们咒我?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本义:前进,与“退”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进,登也。 、 《易·说卦》-巽为进退。 、 《诗·大雅·桑葇》-进退维谷。 、 《周礼·大司马》-徒衔枚而进。 、 《礼记·表记》-君子三揖而进。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进则引之,退则策之。 、 《史记·魏公子列传》-进兵击秦军。 、 《资治通鉴》-以次俱进。 、 、 明·魏禧《大铁椎传》-贼环而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猱进鸷击。
【组词】
迈进、 奋进、 进不来出不去、 进旅退旅、 进退中绳
4.
【退】
(会意。小篆字形。从彳,从日,从攵。彳(chì),小步。攵(suī),足的反写。本义:向后走,后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退,卻也。 、 《仪礼·聘礼》-宾三退负序。 、 《仪礼·乡射礼》-主人少退。 、 《礼记·玉藻》-待坐则必先退席。 、 《孙子·谋政》-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暑为之退。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攻一时敌退。 、
【组词】
退到院子里;他往后退了几步;退缩、 退生、 退厅、 退藏于密、 退殿、 退出战斗;退罢、 退散、 退军
1. 【不知进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