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21: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21:39
“死心眼”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固执己见,不愿意变通或接受新观念。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缺乏灵活性,思维僵化,不易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
在文学作品中,“死心眼”常用来形容角色的性格特点,如《红楼梦》中的贾政就被描述为有些“死心眼”。在口语中,这个词常用来批评或调侃某人固执,不易变通。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中,可能会用更专业的术语来描述这种性格特征。
同义词中,“固执”和“顽固”更强调坚持己见,而“执拗”和“倔强”则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色彩。反义词则强调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死心眼”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死心”和“眼”两个词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思维的僵化状态。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个词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描述性格特征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死心眼”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人。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反映了人们对于灵活性和创新能力的重视。
“死心眼”这个词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常让人联想到固执、不易相处的人。它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某个人的整体评价,尤其是在需要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环境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非常“死心眼”,对于新的工作方法总是持怀疑态度,这导致团队的工作效率受到了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死心眼”融入到描述自然景物的诗句中,如:“山川不改旧时容,死心眼儿守古风。”
视觉上,“死心眼”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原地,目光坚定但缺乏灵活性。听觉上,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固执的声音,重复着不变的观点。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tubborn”或“inflexible”,它们在描述固执和不易变通的性格特征时与“死心眼”有相似的含义。
“死心眼”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性格特征时非常有用,它不仅揭示了人的固执性,也提醒我们在沟通和合作中需要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提升沟通效果至关重要。
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死心眼儿了!
这小子怎么一个~看上个润叶?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眼】
(形声。从目,艮(gèn)声。本义:眼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眼,目也。 、 《释名》-眼,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 、 《易·说卦》-巽为多白眼。 、 《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