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3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33:35
“死性”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方言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术语。字面意思可能是指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固定不变,缺乏灵活性或活力。
由于“死性”不是一个常见的标准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在某些方言中,它可能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固执、不变通。在专业领域,如果存在这样的术语,它可能指的是某种物质的固定性质或状态。
由于“死性”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以下例句可能更多是假设性的:
由于“死性”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可能不明确。它可能是由“死”和“性”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某种固定不变的性质。
在某些地区或社群中,“死性”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不愿意改变或接受新事物的人。这种用法可能反映了当地文化中对于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视。
“死性”这个词汇可能会给人带来负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暗示了一种僵化和不愿意改变的态度。这种联想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使用这个词汇的人或事物的看法。
由于“死性”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这个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死性”融入到一个描述固执人物的故事中,或者用它来形容一个不愿意改变的环境。
由于“死性”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
如果“死性”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有对应的词汇,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死性”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反映了语言中对于固定不变性质的描述。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描述世界。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