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5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56:32
死寂:形容词,字面意思是指没有声音、非常安静的状态。基本含义是指环境或场景中缺乏生命力或活动,通常带有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死寂”常用来描绘恐怖、悲伤或紧张的场景,如“夜幕降临,森林陷入一片死寂。”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死寂”可能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或时刻异常安静,如“会议室里突然陷入死寂,大家都被领导的话震惊了。” 专业领域:在地质学或环境科学中,“死寂”可能用来描述没有生命迹象的地区,如“这片沙漠地带已经多年死寂,几乎没有生物活动。”
同义词:静谧、寂静、沉寂、无声 反义词:喧闹、嘈杂、活跃、生机勃勃
“死寂”一词由“死”和“寂”两个字组成,“死”指生命终结,“寂”指安静、无声。这个词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悠久,主要用来形容极端的安静或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在**文化中,“死寂”常与死亡、悲伤或恐怖联系在一起,如在传统鬼故事或恐怖小说中,常用来营造紧张和不安的氛围。
“死寂”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压抑、恐惧或悲伤。它让人联想到孤独、绝望和无助的情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有一次在深夜独自走在荒废的街道上,四周一片死寂,那种感觉至今难忘。
诗歌:
月光洒在死寂的湖面,
星星点点的波纹,
是夜的低语,
是孤独的回声。
视觉:想象一片荒凉的沙漠,没有一丝风,沙丘静止不动,整个景象如同被时间冻结。 听觉:想象在一个完全隔音的房间里,没有任何声音,甚至连自己的呼吸声都听不到。
在英语中,“dead silence”或“silence”可以对应“死寂”,但“死寂”在中文中带有更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生命终结的意味。
“死寂”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安静,还传达了心理上的沉重和压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死寂”能够增强描述场景和情感的深度和准确性。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寂】
(形声。从宀(mián),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寂,无人声。 、 《四子讲德论》-寂寥宇宙。 、 《老子》-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 《易·系辞上》-寂然不动。 、 柳宗元《永州八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满坐寂然。 、 明·魏学洢《核舟记》-人视端容寂。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俄而寂然。
【组词】
寂寂悄悄、 寂密、 寂天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