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0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03:06
“孤迥”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孤”和“迥”两个字组成。其中,“孤”通常指孤独、单独,而“迥”则表示远离、不同寻常。结合起来,“孤迥”形容的是一种孤独而远离尘嚣的状态,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某种程度上与众不同,孤立无援。
在文学作品中,“孤迥”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或生活状态,如“他的心灵孤迥,仿佛与世隔绝”。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文艺或深沉的对话中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哲学,可能会用“孤迥”来描述某些独特的思维模式或存在状态。
“孤迥”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孤”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而“迥”字则较晚出现,主要在汉代文献中开始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孤迥”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在思想或行为上与众不同的人或事物。
在**传统文化中,“孤迥”有时被赋予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味。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孤迥的人物往往具有深刻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价值观,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孤迥”这个词给人一种深沉、孤独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远离尘嚣的山林、寂静的夜晚或是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激发人们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孤独美学的欣赏。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孤迥”来形容那些喜欢独处、思考深刻问题的朋友,或者描述那些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独特风格的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孤迥的山峰,静静地守望着夜空,星辰在其肩上跳跃,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视觉上,“孤迥”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座孤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四周是广阔的草原或森林。听觉上,可能是夜晚的寂静,偶尔传来远处狼的嚎叫。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olitary”或“isolated”,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物理上的孤独,而“孤迥”则更多包含了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和超脱。
“孤迥”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上的孤独,更触及了精神层面的孤独和超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孤迥”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迥】
(形声。从辵(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冋(jiǒng)声。本义:遥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迥,远也。 、 《史记·司马相如传》-迥阔泳沫。 、 清·洪亮吉《治平篇》-天高地迥。
【组词】
迥远、 迥迥、 迥陌、 迥拔、 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