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7:3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7:32:34
“奉扬仁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推崇和弘扬仁爱的风尚。其中,“奉”意为尊崇、遵循,“扬”意为宣扬、推广,“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仁爱、仁德,“风”则指风尚、风气。整个成语强调的是在社会中推崇和传播仁爱之道,以促进和谐与道德的提升。
在文学作品中,“奉扬仁风”常用于描述君主或领导者推行仁政,或者在社会中倡导仁爱之风。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相关的概念如仁爱、道德风尚等则是日常交流中的一部分。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社会学等,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道德建设和文化传承的问题。
同义词在强调推广仁爱和道德方面相似,但“奉扬仁风”更侧重于风尚的形成和传播。反义词则完全相反,强调的是负面或破坏性的行为和态度。
“奉扬仁风”这个成语源自儒家文化,特别是孔子关于仁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文献和日常交流中,用以强调道德和仁爱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仁是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关爱。因此,“奉扬仁风”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期待,也是对社会风气的期望。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温暖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它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如何改善社区环境或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时使用这个成语,以强调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暖人心,奉扬仁风遍地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和谐社区或仁爱场景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温柔的音乐或和谐的对话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
时闲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此黎庶。’
1.
【奉】
(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同: 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奉,承也。 、 《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 《汉书·蒯通传》-常山王奉头鼠窜。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璧往使。 、 《战国策·燕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组词】
奉书;奉地图;奉手
2.
【扬】
(形声。从手,昜(yáng)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扬,飞举也。 、 《小尔雅》-扬,举也。 、 《礼记·檀弓》-杜篑洗而扬觯。 、 《礼记·乡饮酒义》-盥洗扬斛。 、 《仪礼·乡射礼》-南扬弓。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扬其波。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扬鞭语曰。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大风扬积雪。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扬帆去。
【组词】
扬楫、 扬袂、 扬眉、 扬旌、 扬麋、 扬觯、 扬鞭、 扬臂、 扬徽、 扬刃
3.
【仁】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引证】
《说文》-仁,亲也。 、 《春初·元命苞》-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 《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 、 《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 、 《韩非子·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 《礼记·丧服四制》-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 《诗·郑风·叔于田》-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组词】
仁人、 仁术、 仁宇、 仁瑞、 仁朴、 仁笃、 仁诲、 仁鄙
4.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