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6-25 00:5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6-25 00:54:15
“奉教”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接受教育,尤其是指教教育;二是指尊敬地接受教导或指导。在字面上,“奉”意味着尊敬或遵从,“教”则指教育或教导。
在文学作品中,“奉教”可能被用来描述某人虔诚地接受*教育,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表示某人虚心学。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场合可能会听到。在专业领域,如研究或教育学,这个词可能被用来专门指代**教育。
“奉教”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奉”和“教”两个字组成,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且意义相对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主要在**和教育领域使用。
在,由于历史上的政策,教等的传播受到限制,因此“奉教”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并不广泛。但在开放的地区或对有特殊兴趣的群体中,这个词可能会被更频繁地使用。
对于我来说,“奉教”这个词带有一种虔诚和尊敬的情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愿意虚心学*、尊重知识和传统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虔诚的教徒,他们经常提到“奉教”这个词,用以描述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尊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奉教”:
在晨曦的光辉中,我奉教于自然的智慧,
每一叶草,每一滴露,都是神圣的教导。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年轻的学生坐在一位智者的脚边,认真地听着每一个字,这就是“奉教”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教堂的钟声或老师的教诲声。
在英语中,“奉教”可以对应为“to receive instruction”或“to be educated”,但在**背景下,可能更接近于“to be catechized”。
“奉教”这个词在中文中虽然不常见,但它承载了尊敬和学的双重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尤其是在涉及**和教育的话题时。
1.
【奉】
(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同: 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奉,承也。 、 《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 《汉书·蒯通传》-常山王奉头鼠窜。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璧往使。 、 《战国策·燕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组词】
奉书;奉地图;奉手
2.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