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5: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5:59
抱布贸丝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拿着布去换丝”,源自《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里的“布”指的是货币,而“丝”则是商品。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用货币购买商品,即进行交易或贸易。
在文学作品中,抱布贸丝 常用来形容古代的简单交易场景,或者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换。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不常用,但在历史或经济学的专业领域,可能会用来描述古代的贸易方式。
抱布贸丝 源自《诗经》,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降低,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仍然保留其原始的意义。
在古代,布匹常常作为货币使用,因此抱布贸丝**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交易方式。这个成语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简单、直接交易方式的偏好。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古老、朴素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市集的热闹场景和人们之间的简单交往。它传达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直接、真诚的交流方式。
在现代生活中,抱布贸丝 这个成语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古代经济或文化时,它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点。例如,在历史课上学*古代贸易方式时,这个成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古道边,市集喧, 抱布贸丝,人声欢。 交换心意,情谊绵, 古风犹存,世代传。
想象一个古代市集的场景,人们拿着布匹去换取丝绸或其他商品,这种场景可以通过绘画或摄影来表现。听觉上,可以想象市集上的叫卖声和人们的交谈声,营造出一种古老的交易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成语可能不太常见,因为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交易方式和历史背景。例如,在古罗马,人们使用铜币进行交易,这与**古代使用布匹作为货币的情况不同。
抱布贸丝 这个成语虽然不常用于现代口语,但它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经济和社会的窗口。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化的特点,并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它,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今羞无语自沉吟,咫尺相思万里心。~君亦误,知音尽付七弦琴。
春秋时期,卫国境内淇水边美丽姑娘淇姑爱上一个年轻商人,年轻商人误了约期,但终究与她成婚。婚后他去郑国做买卖,从此一去不返,伤心的淇姑坐着马车回老家,她边走边唱:“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非来贸丝,来即我谋。”
1.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
2.
【布】
(形声。从巾,父声。本义:麻布)。
同本义(古时无棉布)。
【引证】
《易·说卦》-坤为布。 、 《诗·卫风·氓》-抱布贸丝。 、 《孟子》-女有余布。 、 左思《吴都赋》-果布辐凑而常然。 、 《仪礼·既夕礼记》-商祝免袒,执功布入。 、 《孟子·滕文公》-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组词】
布衣、 布槽、 布褐、 布总
3.
【贸】
(形声。从贝,卯(mǎo)声。从贝,与财物有关。本义:交换财物,交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贸,易财也。 、 《尔雅》-贸,市也。 、 《诗·卫风·氓》。传:“买也。”-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 《晋书·苻坚载记》-工商贸贩于道。 、 柳宗元《永州八记》-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 明·刘基《卖柑者言》-予贸得其一。
【组词】
以臣等贸马;贸籴、 贸迁、 贸载、 贸买、 贸售、 贸货、 贸贩
4.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