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07: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07:47
抱愧: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感到内疚或抱歉,通常是因为自己的行为或疏忽给别人带来了不便或伤害。它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歉意和自责。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抱愧”常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们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例如,一个角色可能因为自己的错误决定而感到抱愧。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抱愧”可以用来表达真诚的歉意,比如在对朋友说“我真的很抱愧,我不应该那样说你”。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商业领域,“抱愧”可能不太常用,因为这些领域更倾向于使用正式的道歉语言。
同义词:内疚、歉疚、惭愧
反义词:无愧、心安
“抱愧”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字面意思和现代用法基本一致。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抱愧”来表达内心歉意的例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保持相对稳定。
在**文化中,“抱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礼”,即对他人的尊重和自我反省。在社会交往中,表达抱愧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有助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抱愧”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涉及到自我批评和对他人的歉意。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尴尬、不安和自我反省的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因为一次疏忽而感到抱愧,那次我忘记了朋友的生日,直到他提醒我才意识到。我向他表达了我的歉意,并承诺以后会更加注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抱愧”:
月光下,我抱愧的心
如夜风轻拂过湖面
波纹荡漾,歉意无声
视觉联想:想象一个人低头沉默,双手紧握,表情严肃,这可能是一个人在表达抱愧时的形象。
听觉联想:在音乐中,柔和而低沉的旋律可能与“抱愧”的情感相呼应,传达出内心的歉意和自责。
在英语中,“抱愧”可以对应为“feel guilty”或“be remorseful”。不同文化对道歉和内疚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情感是普遍的。
“抱愧”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社交意义。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歉意的方式,也是个人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抱愧”有助于提升沟通的真诚度和效果。
1.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
2.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