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4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44:04
“焦头烂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头部被烧焦,额头被烧烂,形容处境非常狼狈或遭遇极大的困难和压力,以至于无法应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困境中的状态,如工作压力大、事情繁多、难以应付等。
在文学作品中,“焦头烂额”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无助和绝望。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的忙碌和压力。在专业领域,如商业管理或项目管理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团队或个人在项目截止日期临近时的紧张状态。
同义词:手忙脚乱、狼狈不堪、焦头烂额、焦头烂额 反义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泰然自若
同义词如“手忙脚乱”强调的是行动上的混乱,而“焦头烂额”更侧重于心理和情感上的压力。反义词如“从容不迫”则表达了相反的平静和有序状态。
“焦头烂额”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焦头烂额为上客”,用来比喻那些在危难中出力最多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形容人在极度困境中的状态。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困境和挑战的普遍认识。它强调了在面对困难时人的心理和情感反应,是中华文化中对坚韧和毅力的体现。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理解。它让人联想到在压力和困难面前的人性光辉,以及人们在逆境中展现的勇气和坚持。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多次遇到需要紧急处理的事务,那时我感到焦头烂额,但最终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成功克服了困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焦头烂额的我,仍在灯下苦思,只为那一抹晨曦的希望。”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疲惫不堪,额头上满是汗水的形象。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紧张的呼吸声和急促的心跳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t one's wits' end”或“stressed ou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情感和状态。
“焦头烂额”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在困境中的状态,它不仅是语言的表达,也是文化的传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殡焰飞腾,众水手被火烧得~。
汉朝时期,汉宣帝重用霍光,不听徐福的限制霍光的劝谏。霍光的子孙图谋造反被宣帝镇压,宣帝奖赏那些有功人员,唯独不赏徐福。于是有人上书讲述曲突徙薪的故事,讲主人款待那些焦头烂额的救火人而忘记提出改正意见的人,宣帝立即重赏徐福
1.
【焦】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焦,火所伤也。 、 《玉篇》-焦,火烧黑也。 、 《礼记·内则》-濡灸之举焦。 、 《素问》-凡气因火变则为焦。
【组词】
焦盆、 焦鎚、 焦尾、 焦霹雳
2.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3.
【烂】
(形声。从火,阑声。本义:煮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爛。-孏,孰也。 、 《吕氏春秋·本味》-熟而不烂。 、 晋·干宝《搜神记》-三日三夕不烂。
4.
【额】
(形声。从页(xié),客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额头,脑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頟,颡也。从页,各声。字亦作额。 、 《汉书·卫青传》-封说为龙頟侯。 、 《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龙额。
【组词】
额颅、 额颅盖、 额花、 额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