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0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6:14
“焦尾枯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烧焦了尾巴的枯桐树。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的境遇极其悲惨或不幸。
在文学作品中,“焦尾枯桐”常被用来描绘凄凉、悲惨的场景,如描述战争后的废墟、自然灾害后的荒凉景象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特定的文学或历史讨论中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特定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情景。
同义词:
反义词:
“焦尾枯桐”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显然与古代对自然灾害或战争破坏的描述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极端不幸或悲惨境遇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自然灾害和战争常常被视为国家和人民的不幸。因此,“焦尾枯桐”这个成语在文学和历史叙述中频繁出现,用以表达对这些不幸**的深刻同情和反思。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悲伤的。它让人联想到荒凉、绝望和无法挽回的损失,影响人们对不幸**的认知和表达。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遇到类似极端不幸的情况,如自然灾害或个人生活中的重大挫折,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或周围环境的状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焦尾枯桐的阴影下,我的心如死灰,无法再燃起希望的火花。”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片被烧焦的树木,土地荒芜,天空灰暗。听觉上,可能是一片寂静,偶尔有风吹过枯枝的声音,增添凄凉感。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burned-out shell”(烧毁的外壳)或“desolate wasteland”(荒凉的荒地)可以传达类似的悲惨意境。
“焦尾枯桐”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强有力的表达悲惨和不幸的工具。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反映了人们对不幸*的深刻同情和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至关重要。
1.
【焦】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焦,火所伤也。 、 《玉篇》-焦,火烧黑也。 、 《礼记·内则》-濡灸之举焦。 、 《素问》-凡气因火变则为焦。
【组词】
焦盆、 焦鎚、 焦尾、 焦霹雳
2. 【尾】
3.
【枯】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枯,槁木也。 、 《礼记·月令》-草木蚤枯。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唐·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 、 《资治通鉴》-载燥荻枯柴。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菀枯顷刻。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禾未枯。
【组词】
枯荣、 枯凋、 枯索、 枯梧、 枯鱼、 枯腊
4.
【桐】
(形声。从木,同声。本义:木名,也名“荣”)。
树名 古书中多指梧桐科的梧桐,还有大戟科的油桐,玄参科的泡桐等。
【引证】
《说文》-桐,荣也。 、 《尔雅》。按,与梧同类而异,皮青而泽,荚边缀子如乳者为梧,亦谓之青桐。皮白,材中琴瑟,有华无实者为桐,亦谓之梧桐。-荣,桐木。 、 《诗·小雅·湛露》-其桐其椅。 、 《礼记·月令》-桐始华。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工之侨得良桐。
【组词】
桐人、 桐子、 桐木人、 桐花烟、 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