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3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38:08
天文潮是指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引起的海洋潮汐现象。这种潮汐的高度和周期性变化主要受天体**的影响,尤其是月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天文潮是自然界中一种规律性极强的现象,其周期包括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等。
在专业领域,如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中,“天文潮”是一个精确的科学术语,用于描述和预测海洋潮汐的变化。在文学作品中,这一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或自然界的循环。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潮汐”这一更通用的词汇。
同义词:潮汐、海潮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考虑“静水”或“平潮”作为对比。
“天文潮”一词源自对天体**和海洋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在中文中,“天文”指的是与天体相关的事物,“潮”则指海洋的涨落。这一词汇在科学研究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接受。
在**文化中,潮汐现象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时间的循环和生命的起伏。在一些沿海地区,天文潮的观测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当地的渔业和航海活动密切相关。
提到“天文潮”,我联想到自然界的壮丽和规律性,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庄严的美。这种自然现象的不可抗拒性和规律性,也让人感受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在旅行到海边时,我曾亲眼目睹天文潮的壮观景象,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震撼体验。
在诗歌中,可以将“天文潮”比喻为时间的流逝:
月升星沉,天文潮起, 岁月如潮,无声无息。
想象一幅画面:月光下,海浪随着天文潮的节奏缓缓涨落,海鸥的叫声和海浪的拍打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自然画卷。
在英语中,“astronomical tide”或“lunar tide”可以对应“天文潮”。不同文化中,对潮汐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通过对“天文潮”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和规律性。这一词汇不仅在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文化和艺术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专业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世界的认知。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3.
【潮】
(形声。从水,朝声。本义:海水的涨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潮,水朝宗于海。 、 《春秋·元命苞》-牛女为江潮。 、 《初学记卷六水》-水朝夕而至曰潮。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
【组词】
大潮,小潮;低潮;退潮;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