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8:37
词汇“漏声”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描述声音泄露或传播出来的现象。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漏声”字面意思是指声音从原本应该封闭或控制的环境中泄露出来。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定的负面含义,暗示着保密或隐私的缺失。
“漏声”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漏”和“声”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泄露和声音。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存在,用来描述声音的泄露现象。
在**文化中,“漏声”常常与保密和隐私的概念相关联。在强调集体主义和关系网络的社会背景下,个人的秘密被泄露可能会引起社会关系的紧张。
“漏声”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不安和担忧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秘密被公开后的尴尬和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重要的会议或谈话中,由于隔音不好,外面的声音漏进来,影响了讨论的专注度。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漏声”来描绘夜晚的宁静被远处的人声打破,增加了诗意的层次。
想象一个安静的图书馆,突然有手机铃声漏进来,打破了宁静,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漏声”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eak out”或“sound leak”,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相似,都指声音的不恰当传播。
“漏声”这个词汇在描述声音泄露的现象时非常形象,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人们对于隐私和保密的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沟通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1.
【漏】
(形声。从水,屚(lòu)声。本义:漏壶的简称。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同本义。
【引证】
《马稚暨妻张氏墓志》-漏尽钟鸣,箭驰风追。 、 《说文》。按:这就是铜壶滴漏的“漏”。-漏,以铜受水,刻节。 、 《文选·左思·魏都赋》-晷漏肃唱。 、 《华严经音义下引文字集略》-漏刻,谓以筒受水,刻节,昼夜百刻也。
【组词】
漏下、 漏永更长、 漏尽钟鸣、 漏夜、 漏板、 漏刻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