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3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37:43
漏尽更阑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漏壶的水已经滴尽,夜晚也即将结束”。这里的“漏”指的是古代计时用的漏壶,“尽”表示水滴完,“更”是古代夜间计时单位,“阑”则指夜晚的尽头。整个成语用来形容夜深人静,时间已经很晚。
在文学作品中,漏尽更阑 常用来描绘深夜的静谧和时间的流逝,如诗词中表达思乡、怀旧或孤独的情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深夜或长时间的等待时,仍有人会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
同义词:夜深人静、夜阑人静、更深漏断 反义词:日上三竿、晨光熹微
漏尽更阑 源于古代的计时方式,漏壶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通过水滴的流速来计算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深夜或长时间的等待。
在传统文化中,夜晚常常被赋予深沉、宁静的象征意义。漏尽更阑** 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的敏感和对夜晚的特殊情感。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宁静和深沉。它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在深夜中沉思的场景,以及时间的无情流逝。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深夜读书时使用过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个宁静而深邃的夜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漏尽更阑,星辰依旧,思绪如潮,梦回故园。”
视觉上,漏尽更阑 让我想到一幅古代书房中,烛光摇曳,文人独自沉思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远处钟声的回响,或是窗外风声的轻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he dead of night" 或 "the witching hour",虽然不完全对应,但都表达了深夜的静谧和时间的深沉。
漏尽更阑 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人们对夜晚的特殊情感。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增加了我对汉语深层次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直等的漏尽更阑,街衢静悄。
1.
【漏】
(形声。从水,屚(lòu)声。本义:漏壶的简称。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同本义。
【引证】
《马稚暨妻张氏墓志》-漏尽钟鸣,箭驰风追。 、 《说文》。按:这就是铜壶滴漏的“漏”。-漏,以铜受水,刻节。 、 《文选·左思·魏都赋》-晷漏肃唱。 、 《华严经音义下引文字集略》-漏刻,谓以筒受水,刻节,昼夜百刻也。
【组词】
漏下、 漏永更长、 漏尽钟鸣、 漏夜、 漏板、 漏刻
2.
【尽】
(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盡,器中空也。
【组词】
尽觞、 尽光
竭;完;没有了。
【引证】
《广韵》-尽,竭也,终也。 、 《小尔雅》-尽,止也。 、 《墨子经》-尽莫不然也。 、 《礼记·哀公问》。疏:“谓竭尽。”-固民自尽。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墨子·公输》-攻械尽。 、 《墨子·七患》-民力尽于无用。 、 《荀子·哀公》-马力尽矣。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 、 唐·王维《观猎》诗-雪尽马蹄轻。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尽吾齿。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尽其肉。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必尽吾力。 、 《聊斋志异·狼三则》-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组词】
尽言、 尽志、 尽哀、 尽盘将军、 尽敬
3.
【更】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引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组词】
更无六耳、 更若、 更待
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 《资治通鉴》-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4.
【阑】
同本义。引申为栏杆。
【引证】
《说文》-阑,门遮也。 、 《史记·楚世家》-虽仪之所甚愿为门阑之厮者,亦无先大王。 、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今公之牛马老于阑牢,不胜服也。 、 杜甫《李监宅》-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 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组词】
阑槛、 阑楯、 阑牢、 阑圈
环状物。
【引证】
元·王实甫《西厢记》-你看月阑,明日敢有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