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5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59:48
死有余责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即使死了,责任仍然存在”。它表达的是一种责任重大到连死亡都无法解脱的意味。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犯下的错误或罪行极其严重,以至于即使他们去世,他们的责任和罪责仍然存在,需要被追究或承担。
在文学作品中,死有余责 可能用来强调角色的罪行或错误对他人或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或指责某人,表明他们的行为后果严重,即使他们不在世,责任也不会消失。在法律或道德讨论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强调责任的持久性和不可逃避性。
同义词:罪不容诛、罪孽深重、罪恶滔天
反义词:无罪释放、清白无辜
死有余责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强调责任的不可逃避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责任的持久性和严重性。
在文化中,责任和义务被视为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死有余责** 这个词汇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即使在个人生命结束后,责任仍然存在,需要被追究。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严肃的情感,让人联想到责任、罪行和不可逃避的后果。它可能引发对道德和法律责任的深刻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讨论历史人物的罪行,或者在法律案件中强调被告的责任。例如,在讨论二战时期的战争罪犯时,人们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来强调他们的罪行对后世的持续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幽暗的岁月里,
暴君的罪行如影随形,
即使他已长眠地下,
死有余责,罪名永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老的法庭,墙上挂着沉重的铁链和锁,象征着不可逃避的责任。音乐上,可以选择沉重的大提琴曲,营造一种严肃和沉重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sins of the father are to be laid upon the children”(父辈的罪行将由子孙承担),强调罪行的代际影响。
死有余责 这个词汇深刻地反映了责任和罪行的不可逃避性。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和传达责任的持久性和严重性。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影响。
幸得充位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此负国,死有余责。
宋·苏轼《昌化军谢表》:“军讫者并鬼门而东鹜,浮瘴海以南迁,生无还期,~。”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有】
3.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4.
【责】
欠别人的财物 同: 债
【引证】
《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听称责以傅别。 、 《左传·昭公二十年》-薄敛已责。 、 《管子·轻重乙》-使无券契之责。 、 《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博言负责数百万。 、 《书·金滕》-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 《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 《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汉书·高帝纪上》-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