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0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08:42
“死标白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死死地标明、白白地纠缠。基本含义是指无谓地纠缠不清,或者过分地强调某一点,通常带有贬义。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固执、不讲理。在口语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过于纠缠于小事,或者在争论中不肯放手。在专业领域,可能用来批评某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或程序。
“死标白缠”这个成语的词源不太明确,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过分纠缠和强调的负面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含义可能有所扩展或变化。
在**文化中,强调适度和中庸之道,因此“死标白缠”这样的成语反映了对于过分行为的批评。在社会交往中,适度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因此这个成语在提醒人们避免过度纠缠时很有用。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不必要的固执和纠缠。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能会让人感觉到说话者对于某人的行为感到不满或厌烦。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同事在项目细节上死标白缠,导致团队进度受阻。这种情况下,使用“死标白缠”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行为非常贴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爱的辩论中,他死标白缠,不愿放手,直到星辰黯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不停地纠缠于某个细节,表情固执;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段节奏缓慢、重复性强的音乐,来表达这种纠缠不清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itpicking”或“quibbling”,它们也用来形容过分关注细节或小事。
“死标白缠”这个成语在描述过分纠缠或强调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帮助我们表达对某些行为的负面评价,也提醒我们在交流和工作中保持适度和灵活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
若不是狄周死标白缠,他还要抓空子逃跑。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标】
(形声。从木,票声。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标,木杪末也。 、 《管子·霸言》-大本而小标。
【组词】
标枝、 标末
3.
【白】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同本义。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引证】
《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 、 《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隙。 、 《汉书·贾谊传》-白昼大都之中。 、 《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 、 《庄子·渔父》-须眉交白。 、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 《战国策·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组词】
雪白、 白衣
4.
【缠】
(形声。从糸,廛(chán)声。本义:围绕,缠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缠,绕也。 、 《淮南子·道应》-臣有所与供儋缠采薪者九方鄄。 、 《史记·扁仓传》。正义:“谓脉缰绕胃也。”-动胃缠缘。 、 刘禹锡《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支蒿。
【组词】
缠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