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6:41
孤拔: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意指孤立、突出或高耸的样子。在字面上,“孤”表示单独、孤独,“拔”表示突出、高耸。因此,“孤拔”可以理解为形容某物或某人孤立无援,或在外形上显得突出和高耸。
在文学作品中,“孤拔”可能用来形容山峰、树木等自然景观的孤立和高耸,如“孤拔的山峰”。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建筑学中,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描述地貌或建筑的特征。
同义词:孤立、突出、高耸 反义词:融入、平凡、低矮
“孤拔”这个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它的词源可能与古代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可能有所缩小。
在**传统文化中,孤立和高耸的意象常常与坚韧、不屈的精神联系在一起。例如,孤拔的山峰可能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品格。
“孤拔”这个词可能带给人一种孤独、坚韧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自我的人或事物。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旅行中看到一座孤拔的山峰,它在周围平坦的地形中显得格外突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孤拔”:
在那片孤拔的山峰之巅,
风,吹散了云的缠绵。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孤拔的山峰在晨曦中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壮丽的感觉。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空灵感的音乐,来增强这种孤立和高耸的氛围。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solitary”和“towering”等词来描述类似的意象。
“孤拔”这个词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它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内涵使其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特定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这对于我的语言学和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