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2:40
词汇“形亲之国”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特定语境下的合成词或专业术语。由于其不常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形亲之国”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其中的居民或文化具有某种形式的亲近性或相似性。这里的“形亲”可能指的是外在表现或内在联系上的亲近。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它可能在特定的文学作品、学术讨论或特定社群的交流中出现。例如,在讨论文化同质性或民族融合的语境中,可能会使用到这样的词汇。
由于“形亲之国”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它可能是由“形亲”和“之国”两个词组合而成,用以描述一个具有某种亲近性的国家或地区。
在讨论国家认同、民族融合或文化同质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可能会使用到“形亲之国”这样的词汇。
对于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团结、和谐和共同体的感觉。它可能唤起人们对共同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应用可能较少。但在特定的讨论或写作中,可以使用它来描述一个具有强烈文化或民族认同的国家。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形亲之国”来描绘一个理想化的、人们心灵相通的国家形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风景如画、人们和谐共处的国家。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柔和、和谐的旋律,象征着国家的团结与和平。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跨文化比较可能不适用。但如果将其翻译成其他语言,可能会找到类似的表达,用以描述具有相似文化或民族特征的国家。
“形亲之国”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它的使用可能局限于特定的语境和领域。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特定话题和讨论。尽管它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学术或文学创作中,它可能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
1.
【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形,象形也。 、 《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 、 《易·屯》-雷雨之动满形。 、 《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孟子》-形色天性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 《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聊斋志异·促织》-形若土狗。 、 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
【组词】
形物、 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形体,实体。
【引证】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岳潜形。 、 蔡元培《图画》-钩勒形廓。
【组词】
形寂、 形响、 形解、 有形;无形;整形;形生、 形性、 形训
2. 【亲】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