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4:22
“判然两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两条道路明显不同,比喻两种情况或两种事物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或分歧。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差异的显著性和不可混淆性。
在文学作品中,“判然两途”常用来形容人物性格、命运或**发展的截然不同。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两个人或两个群体在观点或立场上的明显分歧。在专业领域,如哲学、社会学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两种理论或方法的本质区别。
同义词:
反义词:
“判然两途”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献。在古代汉语中,“判”有区分、分辨的意思,“途”指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强调事物的对比和差异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事物本质区别的重视,以及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对于对比手法的运用。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清晰、明确的感觉,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界限和区别。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人们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决断和明确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两个朋友在某个问题上判然两途的情况,他们的观点截然不同,几乎无法调和。这个成语帮助我准确地描述了他们之间的分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判然两途”来形容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或景象:
晨曦与暮色,判然两途,
一为新生,一为归宿。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两条平行的道路,一条光明,一条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如古典与摇滚,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olar opposites”或“diametrically opposed”,都强调了事物之间的极端差异。
“判然两途”这个成语在描述事物差异时非常有力,它不仅强调了差异的显著性,还传达了一种决断和明确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人之所以责官,人之所以责士,判然两途矣。
自经前岁战事,始悉局外空谈与局中实际,~。
1.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4.
【途】
(形声。从辵(chuò),余声。本义:道路)。
同本义。
【引证】
《广韵》-途,道也。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徐亦训道。字古借涂,后变作途。又作塗。 、 《尔雅·释宫》-堂途谓之陈。又,路,旅途也。 、 《尔雅·释邱》-当途梧邱。 、 《战国策·齐策》-而不利说途也。 、 张衡《东京赋》-经途九轨。 、 郭璞《游仙诗》。注:“当仕路也。”-长揖当途人。 、 唐·杜甫《石壕吏》-天明登前途。 、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仁义之途。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负者歌于途。 、 、 《聊斋志异·狼三则》-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组词】
途轨、 途辙、 途毙、 途说、 途陌、 途水、 通途;沿途;归途;长途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