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0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06:48
“寂若无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环境或场所非常安静,仿佛没有人存在。基本含义是形容地方非常寂静,没有人的声音或活动的迹象。
“寂若无人”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文人对自然或社会环境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安静、无人状态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寂静往往与深沉、内省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个成语在诗歌和文学中频繁出现,反映了人对自然和环境的敏感与欣赏。
这个成语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孤独、沉思或历史的沧桑。它能够激发人们对过去或自然的深层次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独自旅行中,夜晚走进一个古老的寺庙,那里寂若无人,只有风声和偶尔的钟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古道边,寂若无人,唯有心声回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老的街道在夜晚的月光下,空无一人,只有影子和寂静。听觉上,可能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风声或动物的叫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serted”或“silent as the grav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寂静无人的意境相似。
“寂若无人”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状态,更蕴含了深层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表现力和想象空间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
傅茂远泊然静处,不妄交游民,袁司徒第经其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得非名贤。’
1.
【寂】
(形声。从宀(mián),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寂,无人声。 、 《四子讲德论》-寂寥宇宙。 、 《老子》-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 《易·系辞上》-寂然不动。 、 柳宗元《永州八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满坐寂然。 、 明·魏学洢《核舟记》-人视端容寂。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俄而寂然。
【组词】
寂寂悄悄、 寂密、 寂天寞地
2.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