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4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42:45
“月落乌啼”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月亮落下时乌鸦的啼叫声。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绘夜晚的寂静和凄凉氛围,尤其是在描述秋夜或离别的场景时。
在文学作品中,“月落乌啼”常被用来营造一种哀愁、孤寂的氛围。例如,在古诗中,它可能用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或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讨论中,它会被提及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情感。
“月落乌啼”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词中,特别是唐代的诗歌。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观察和深刻情感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中,成为表达特定情感和氛围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月亮和乌鸦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月亮常被视为温柔、思念的象征,而乌鸦则常被视为不祥或孤寂的象征。因此,“月落乌啼”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沉和忧郁。它让我联想到孤独的夜晚和无尽的思念,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深夜的散步中体验到“月落乌啼”的情景。那是一个秋夜,月亮缓缓落下,乌鸦的啼叫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落乌啼夜未央,星河遥望思故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秋夜月落、乌鸦啼叫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氛围。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乌鸦的啼叫声在夜空中回荡,增添一种孤寂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会有不同的词汇和象征意义。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和乌鸦的象征意义可能与**的不同,但同样可以用来表达类似的情感和氛围。
“月落乌啼”这个成语在我对汉语的理解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表达和理解特定的情感和氛围。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汉语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清·黄宗羲《吴节母墓志铭》:“~,书声出牖。孤子当门,老姑回首。”
1.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 《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 《仪礼·觐礼》-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 、 《淮南子·天文》-月虚而鱼脑减。 、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组词】
月满则亏,水满则盈、 月上半阑残、 月老冰人、 “月”字流觞、 月日、 月晕、 月影、 月满、 月王
2. 【落】 [方言]形容态度大方。
3. 【乌】
4.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