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0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09:00
寂然不动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动作或声响。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物处于完全静止的状态,没有活动或变化。
"寂然不动"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寂"字意为安静,"然"字在这里作副词,表示状态,"不动"即不移动。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如《庄子》等哲学著作中常用来形容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在**传统文化中,"寂然不动"常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相联系,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宁静。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用来形容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平静和安宁。它让我联想到宁静的夜晚、深邃的森林和内心的平和。在表达中,它可以帮助我传达一种深沉的宁静感。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山中徒步,夜幕降临时,四周寂然不动,只有虫鸣和风声,那种宁静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洒落,寂然不动, 星辰闪烁,静谧如梦。 心随风起,思绪飘渺, 在这无边的宁静中, 我找到了自己的灵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夜晚的森林画面,月光下的树木寂然不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夜晚的虫鸣和微风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motionless and silent" 或 "still and quiet",但这些表达没有"寂然不动"所蕴含的深邃和哲学意味。
"寂然不动"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传达了一种物理上的静止,更蕴含了一种内心的平和和超脱。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偏偏三督~,遵令解职,江西、安徽、广东三省,平静如常。
1.
【寂】
(形声。从宀(mián),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寂,无人声。 、 《四子讲德论》-寂寥宇宙。 、 《老子》-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 《易·系辞上》-寂然不动。 、 柳宗元《永州八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满坐寂然。 、 明·魏学洢《核舟记》-人视端容寂。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俄而寂然。
【组词】
寂寂悄悄、 寂密、 寂天寞地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