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8:37
寂然无声: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环境或场景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声音。它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宁静和沉默,通常用来描述一种超乎寻常的静谧状态。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寂然无声”常用来营造一种神秘或庄严的氛围,如描述夜晚的森林、古老的废墟或神圣的庙宇。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使用,通常是为了强调某个时刻的异常安静。 专业领域:在音乐或声学领域,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录音或表演中的静音部分。
同义词:
反义词:
“寂然无声”由“寂然”和“无声”两个词组成。“寂然”源自古代汉语,意为安静、沉寂;“无声”则直接表示没有声音。这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中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艺术语境中仍保持其独特的韵味。
在文化中,“寂然无声”常与自然、宇宙的宁静状态相联系,体现了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自然界的敬畏。在文化中,这个词汇也可能与冥想和内心的平静相关联。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让我联想到夜晚的星空、静谧的森林或是古老的书房。它激发了我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也让我思考人类在喧嚣世界中的内心宁静。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深山中徒步,夜晚时分,四周寂然无声,只有微风和虫鸣,那种宁静让我感到无比的放松和满足。
诗歌: 寂然无声的夜, 星辰低语, 月光洒落, 心灵归于宁静。
视觉:想象一片静谧的森林,月光透过树梢,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听觉:想象一段没有背景音乐的纯自然声音,如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或是远处溪流的潺潺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ad silent”或“pin-drop silence”,虽然意思相近,但“寂然无声”更具有一种诗意和深邃的宁静感。
“寂然无声”这个词汇在我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传达了一种物理上的安静,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和深邃。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我更加注重其在文学和艺术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和哲学意义。
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一言声然,大动天下。
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这残盘剩饭,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为何~?
1.
【寂】
(形声。从宀(mián),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寂,无人声。 、 《四子讲德论》-寂寥宇宙。 、 《老子》-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 《易·系辞上》-寂然不动。 、 柳宗元《永州八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满坐寂然。 、 明·魏学洢《核舟记》-人视端容寂。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俄而寂然。
【组词】
寂寂悄悄、 寂密、 寂天寞地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