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1:2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1:25:54
求盗:在古代**,“求盗”是指负责追捕盗贼的官吏或差役。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治安和法律执行的一种职能划分。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中,“求盗”常被提及,用以描述古代官府的职能分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已经不再使用,但在历史学和法律学的专业领域,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术语。
“求盗”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具体词源可能与古代官职制度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但在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踪迹。
在古代**,社会治安主要依靠官府的力量来维护,“求盗”作为官吏的一种,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法律执行和治安管理的重视。
提到“求盗”,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衙门、官府和法律执行的场景,给人一种严肃、正式的感觉。
在现代生活中,“求盗”这个词汇已经很少直接使用,但在学*历史或法律相关知识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求盗”这个词汇来增加作品的历史氛围,如:“夜幕降临,求盗们穿梭于街巷,追捕逃犯。”
结合古代衙门的图片或影视作品中的官府场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求盗”这个词汇所代表的历史背景和职能。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职能可能由警察或执法官员来执行,但具体的称谓和职能可能有所不同。
“求盗”这个词汇是了解古代*法律和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窗口。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但在学和研究历史时,它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词汇。通过学*“求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和文化背景。
1.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2.
【盗】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同本义。
【引证】
、 《荀子·脩身》-窃货曰盗。 、 《庄子·山水》-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 《左传·文公十八年》-盗器为奸。 、 《荀子·不苟》-盗名不如盗货。 、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国人善盗乎?
【组词】
偷盗、 盗跖下惠、 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