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29: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29:59
“有求斯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当有人有所请求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或满足。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响应他人需求的态度和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有求斯应”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对他人需求的敏感和迅速反应,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互助和和谐。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的乐于助人或高效的办事能力。在专业领域,如客户服务或公共管理中,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公众需求的及时响应和满足。
同义词“有求必应”与“有求斯应”意思相近,但“有求必应”更强调无条件的满足,而“有求斯应”则侧重于及时性和效率。反义词则表达了完全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有求斯应”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和互助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含义也在不断演变,但其核心意义——及时响应和满足他人需求——始终未变。
在**传统文化中,“有求斯应”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礼”的观念,即对他人的需求给予关注和帮助。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强调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温暖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乐于助人、高效和可靠的形象。它鼓励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邻居,他总是有求斯应,无论是帮忙修理家电还是提供生活上的小帮助,他的这种行为极大地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有求斯应,花开满园,人心暖融。”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温暖的社区,居民们相互帮助,笑容满面。背景音乐可以是轻快的旋律,传达出和谐与快乐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omptly responsive”或“quick to respond”,虽然不如“有求斯应”那样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但也传达了及时响应的概念。
“有求斯应”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互助精神,也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及时响应他人需求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社会互动中,展现出积极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大乐和畅,殷荐明神。一降通感,八变必臻。有求斯应,无德不亲。降灵醉止,休征万人。
1. 【有】
2.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3.
【斯】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斯,析也。 、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 《书·酒诰》。郑注:“析也。”-有斯明享。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斯)舆之卒。
4.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