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4: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4:33
“方正之士”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正直、端庄、有原则,通常指那些行为端正、品行高尚的人。在汉语中,“方正”一词本身就有正直、不偏不倚的含义,而“之士”则是指这样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方正之士”常用来形容古代的贤臣或君子,如《史记》中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正式的场合或书面语中,它仍然是一个表达对某人品德高度赞扬的词汇。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教育等,这个词汇可能会用来形容那些坚守职业道德、公正无私的人。
同义词:正直之人、君子、贤人、德高望重者 反义词:奸诈小人、无耻之徒、卑鄙之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如“君子”更侧重于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而“方正之士”则更强调行为上的正直和原则性。
“方正”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原指官吏的品行端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品行和行为。在古代文献中,如《论语》、《孟子》等,都有对方正之士的描述和推崇。
在**传统文化中,方正之士被视为社会的楷模,他们的行为和品德被广泛推崇。这种价值观在儒家文化中尤为突出,强调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
提到“方正之士”,我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坚守原则的人。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崇高和尊敬的情感,让人感到安心和信赖。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方正之士,他在公司面临道德困境时,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赢得了同事和上级的尊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纷扰的世界里,方正之士如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不畏风雨。”
视觉上,我联想到的是一位身着正装、面带微笑、举止得体的人。听觉上,可能是庄重而有力的演讲声,传递着坚定的信念和原则。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an of integrity”或“upright pers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价值观相似。
“方正之士”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对一个人品德的高度赞扬,也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正直和原则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言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
1.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2.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