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5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57:56
“方正”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有两个主要含义:
“方正”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物体的形状,后来扩展到描述人的品行。在古代文献中,如《论语》中就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描述,间接体现了“方正”的品行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方正”常与儒家思想中的“正直”和“公正”相联系,被视为一种美德。在社会交往中,方正的人往往受到尊重和信任。
“方正”一词给人以稳重、可靠的印象,常与正直、诚实的品质相联系。在个人情感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些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方正”来形容那些设计简洁、线条直角的物品,如家具或建筑。同时,我也会用这个词来评价一个人的品行,认为方正的人值得信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方正”:
笔下字迹方正,心间信念坚定,
行事如矩,不偏不倚,
方正之人,天地可鉴。
视觉上,“方正”可能让人联想到直角、对称的设计,如现代建筑中的简洁线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清晰、有力的声音,如同正直的言辞。
在英语中,“方正”可以对应“upright”或“square”,前者强调正直、诚实,后者则更多用于描述形状。
“方正”一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描述形状,也描述人的品行。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方正”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通过深入学,我更加欣赏这个词的多重意义和它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2.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