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9:38
畏威怀德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畏、威、怀、德。字面意思分别是:畏(害怕)、威(威严)、怀(怀念)、德(德行)。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人的威严感到敬畏,同时对其德行感到怀念和尊敬。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权威和道德的双重尊重。
在文学作品中,畏威怀德 常用来形容对古代君王或贤人的敬仰,如在《左传》等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用法。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它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机构的尊重和敬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人们对权威和道德的态度。
畏威怀德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对权威和道德的双重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正式或传统的语境中仍然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畏威怀德**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和“义”,即对权威的尊重和对道德的追求。在封建社会中,这个成语被用来教育臣民对君王的忠诚和尊敬。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和尊敬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秩序。它提醒我们在尊重权威的同时,也要追求道德的高尚。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演讲中使用过这个成语,来形容我对一位尊敬的长辈的情感。这个成语帮助我传达了对他既有敬畏又有尊敬的复杂情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古风犹存,畏威怀德,
君王之德,永世难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宫廷的画面,君王端坐,臣民跪拜,表达出对权威和道德的尊重。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音乐,庄重而肃穆。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pect and reverence”,强调对权威和道德的双重尊重,但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畏威怀德 这个成语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对权威的尊重,也强调了对道德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不高,但它所传达的尊重和道德追求的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学和传承。
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虽奉天子明诏来讨不廷,只要~,不是贪取土地,致害生灵。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
3.
【怀】
(形声。从心,褱声。本义:想念,怀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怀,思念也。 、 《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 、 、 《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人。 、 《楚辞·悲回风》-惟佳人之独怀兮。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 、 《后汉书·列女传》-久行怀思。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而不怀仁。 、 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国,国都)
【组词】
怀土、 怀香、 怀慕、 怀乡
4.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